书籍名称:中国卒中后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指南

页数:162

作者:袁勇贵主编;吴爱勤主审

出版时间:2016

ISBN:7564164133

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简介: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也是导致成年人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并且严重影响了卒中幸存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在美国,每年的卒中花费估计在43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花费是由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PSD患者与未发生抑郁的脑卒中患者相比其功能恢复更差,并且在卒中后的前10年内死亡率是未抑郁患者的3.4倍。因此,PSD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已引起临床神经精神科医师的高度重视。但到目前为止PSD仍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指南。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有必要总结提炼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汲取同行专家的意见拟定可借鉴的指南,以使与PSD相关的临床证据能更快地转化到我国PSD的防治工作中去。本指南是以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所产生的临床证据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为依据拟定。在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命健康科技)专项基金(BL2012025)的资助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牵头,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淳区人民医院、南京市江宁医院和南京瑞海博康复医院等机构,自2012年9月开始实施“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规范性诊治策略研究”项目。截至2015年11月,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临床资料收集、心理学评估717例,其中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卒中非抑郁患者449例;并对入组患者进行按时定期随访。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完成的事项有:①建立了明确的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②拟定了针对中国汉族人群的卒中后抑郁障碍评估量表,并继续在临床中验证其有效性;③建立了卒中后抑郁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④初步建立了疗效预测模型。此外,我们还对采集到的且匹配良好的PSD患者和卒中非抑郁患者的血清和全血样本,进行蛋白、mRNA和基因多态性检测;对P11tPA相关通路及神经营养因子包括BDNF,VEGF,IGF1等15个因子进行蛋白和mRNA检测,对3.5M目的区域基因(包括和卒中后抑郁以及抑郁症密切相关的单胺系统、谷氨酸系统、神经营养因子系统等基因位点)的GWAS阳性区域和相关通路的候选基因进行二代测序研究,寻找可能的低频或者高频的致病和相关SNV(包括SNP和突变)位点,拟建立中国PSD的基因数据库,为PSD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遗传学依据。这些生物学实验的结果,将成为PSD诊疗指南临床证据的重要补充。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尤其是神经内科医师、心理精神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和治疗PSD的工作中,提供可操作的防治方法。本指南只是防治指导意见,并不是PSD治疗的唯一准则。在实际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个人和所属社会文化背景纳入考虑,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改善治疗结局。PSD的发病率高、漏诊率高、自杀率高、死亡率高,临床医生需要提高PSD的识别率、治疗率和改善其预后。希望本指南能对我国PSD的防治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大家的宝贵意见。由于时间仓促,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前部分目录

第一章 卒中后抑郁障碍总论——1
一、临床表现——1
二、流行病学研究——2
三、病程及预后——3
四、疾病负担——4
第二章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9
一、一般影响因素——9
二、社会心理相关因素——10
三、生物学相关因素——13
四、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因素——26
第三章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评估——43
一、一般情况评估——43
二、卒中功能评定——45
三、抑郁症状评估——47
四、风险预测——53
第四章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63
······
······
······

声明:本站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给网友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产生费用仅为网站运营赞助费。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客服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